7月9日凌晨5时许,家住通州区武夷花园的曹先生突发脑梗塞,120急救中心救护人员赶到现场后称人手不够,让其老伴丁女士自行找人抬担架。目前,曹先生病情基本稳定,仍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120急救中心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各急救站普遍存在缺人的情况,抬担架时需要医务人员以外的人协助。
老人脑梗,腿疾老伴下楼找帮手
曹先生和丁女士夫妇今年80多岁,住在通州武夷花园水仙园一栋居民楼的5层。该小区已有20多年历史,楼里没有电梯。
据丁女士的说法,曹先生2013年就曾因脑梗塞做过手术。7月9日凌晨5点左右,曹先生再次病发,“当时就不能动了。”丁女士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救护车来得挺快”。丁女士称,救护车到了之后,医护人员喊她带着老伴下楼去医院。患有腿疾的她表示无法下楼之后,两名女性医护人员上楼为曹先生量了血压。“她们让我赶紧找人抬担架,说自己抬不动,我一看两个小姑娘,确实抬不动,就赶紧下去了。”
之后她到楼下叫来了当时巡逻的保安。
保安王先生告诉记者,救护车当时停在曹先生家楼下。“当时一位老太太在找人抬担架,挺急的。我赶紧过去了。”
王先生和丁女士一起上楼,又在4楼叫来1名男邻居。
他回忆,5:30左右,和楼下的男邻居及两名男性医护人员一起将人抬到救护车上,送到了潞河医院。
曹先生女儿告诉记者,救护车从抵达小区到送达医院花了将近45分钟。“找人时间耽误了抢救。”
她表示,父亲目前仍在潞河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病情暂时稳定,但仍需要4天观察期才能确定是否脱离危险。
120:现场4人中来了一名担架工
曹先生女儿对记者表示,事发后曾经找过120投诉。
昨天14时,通州120官微就此事公开回复:“经核查,当日接诊班组由4人组成,分别为一名男医生、一名女护士、一名男司机和一名男担架工,护士需拿医疗设备,医生和担架工2人不能够将患者从5楼搬抬至楼下,随行的医务人员及时告知家属需再找2人协助搬抬记者。”
昨天17时,北京市120官方微博表示,中心将积极核实,给患者及家属满意答复。
焦点1
谁来搬抬病人?
一工作人员称“搬抬并未硬性规定”
去年的“南航急救门”事件中,谁来提供患者搬抬服务曾成为关注焦点之一。
曾经参加了2015年院前急救条例讨论的律师龚楠曾对媒体表示,搬运人员需要专业性,不是谁都可以随便搬运患者的。比如颈椎、脊椎以及突发脑部疾病患者,搬运人员就需要专业知识培训才能胜任,而这些人员的培训费用、工资、福利等保障就需要患者及其家属付费。
北京市一急救中心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120确实负责急救和转运,“但搬抬担架并非硬性规定”。
新京报记者致电北京市120急救中心,询问脑梗塞病人是否可以提供抬担架服务,接线人员表示,由于各站目前的人员配备不固定,有时会缺人手,所以需要患者和医务人员商量,或者找附近的人帮忙抬,“急救人员一般都会搭把手。”
北京市120急救中心一名担架工告诉新京报记者,对于医生护士不愿抬担架的情况,“有些医生护士会主动参与抬担架,但有些人认为这不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他们觉得自己不拿钱,为什么要抬?”
他告诉记者,脑梗、心梗属于需要人抬的两类患者。一般情况下,新的担架工入职都会接受3天培训,专业人员会告知担架工如何处理各种情况。“医生护士应该也知道,他们如果不抬,病人投诉过去,他们会被扣奖金。”
今年5月,《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再经审议。此次草案修改三稿中,已经明确搬抬服务的责任主体是院前医疗急救机构,要求其为有需要的急、危、重患者提供搬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