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下午,安徽合肥市相关负责人热情接见了中国侨联海外华文媒体安徽采风团一行成员。
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尤其在近十年来,“开疆拓土、架桥铺路”,如今的合肥早已今非昔比,在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型新发展理念的有效推动之下,安徽合肥整体城市面貌,不仅焕然一新,而且更加扬鞭奋蹄,真正在践行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脚步,使得这座拥有着2000多年城市发展历史的古城,面貌发生改观,完全天翻地覆。如今的安徽合肥,高铁纵横四方,航空凌云五洲。
合肥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
合肥科教资源丰富,科技创新实力雄厚,是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市,也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拥有中科大等高校60所,各类研发机构1316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试验室195个,各类科技人员70多万。近年来,先后获批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国家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城市、国家股权激励和分红激励试点、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全国“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等。关于合肥的科技创新,可以用“五个3”来概括。第一个“3”:合肥是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另外两个是上海张江、北京怀柔;第二个“3”:合肥已经建成了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3个大科学装置,是我国大科学装置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未来还将新建5个;第三个“3”:在合肥有三所“双一流”高校,分别是中国科大、安大、合工大;第四个“3”:根据英国《自然》杂志数据显示,合肥基础科研实力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量子计算机”“悟空号”“墨子号”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都是在合肥问世的。第五个“3”:在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国城市排名中,合肥名列第三,也是仅次于上海、北京。目前,合肥市自主创新主要指标全部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十强”。2017年,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1666户,位列第7;发明专利申请量32828件,位列第4;发明专利授权量4917件,位列第8;技术合同交易额144.43亿元,位列第8;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3.15%,位列第3。现在的合肥,基本上每天诞生1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每天申请发明专利近90个、获得授权13个以上;每天技术合同交易额近4000万元。
合肥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中国明确提出,以上海为核心,南京、杭州、合肥作为副中心城市,将合肥定位新的高度,放在与宁杭发展比肩的位置。合肥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与美国哥伦布等多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目前,已有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近3000家企业在肥投资发展,其中境外世界500强企业55家。已建或正在建设“四港”(水运港、国际内陆港、航空港、跨境电子商务港)、“三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空港经济示范区)、“一中心”(对外劳务合作服务中心)等八大对外开放平台,合新欧国际货运班列通达欧洲、国际货运航班直达欧美。深度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积极参加长三角大通关建设和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发展,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成功经验,努力打造对内对外开放新高地。
合肥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依山抱湖、临江近海。以合肥为圆心、500公里为半径,基本涵盖中国东、中部7省1市、近5亿人口,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消费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合肥交通便捷,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际机场、内河航运等多式运输于一体,海陆空交通畅通。“一环八线”高等级公路网不断完善。合肥高铁南站是华东四大铁路枢纽站之一,“一横两纵四射”“米”字形的高铁路网布局已经形成,3小时内可通达国内诸多重要城市。4E级新桥国际机场设计年吞吐能力1200万人次,2000吨级货轮可从合肥新港通江达海。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开通运营,迈入地铁换乘时代。
合肥是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
目前,合肥拥有37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宗工业产品,已形成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家电、汽车及零部件、光伏及新能源、食品及副食品加工的六大主导产业,汽车、家电产业很有名气,有“家电城”“汽车城”的美誉,新型显示、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光伏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居于国内领先水平。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合肥成功举办,合肥也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会永久会址。
合肥是一座宜居宜业之城。
坐拥八百里巢湖,城湖共生、产城一体、生态宜居,蝉联第四、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是国家首批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多次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目前,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人均公共绿地13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6.8%,是全国唯一城区拥有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城市。
一个有活力、有知识、有朝气、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新时代合肥,就在眼前!“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安徽合肥正阔步走向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