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到中国 听“老内”潘维廉讲述中国故事
来源:
欧洲时报
日期:2020-09-08 14:10:35
点击:7651
属于:华媒联播
【欧洲时报】30岁而立之年,美国人潘维廉携家带口来到厦门,就此定居。30多年间,潘维廉不仅在厦门大学教授管理学课程,还自费游历中国大地,给东南亚高校开讲座,介绍福建的历史文化,出版了十几本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并协助厦门、泉州等中国11个城市参与国际大赛评选宜居社区。2001年,潘维廉获颁“福建省荣誉公民”,2004年,厦门居民投票评选他为“感动厦门十大人物”,2011年,评选他为“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杰出建设者”。长着一张“老外”脸的潘维廉自称“老内”,已年过花甲的他,一半的时间都奔波在中国。
《欧洲时报》与福建东南卫视《中国正在说》展开合作,在本期中,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潘维廉讲他在中国的故事。
追梦人:我孩子说长大想当解放军
潘维廉:我觉得我们“老外”“老内”都是差不多,全世界的人DNA 99.9%一样。但我觉得有一个是100%大家都一样,我们都是追梦人。全世界的人在历史上都有梦,中国人有中国梦,美国人也有美国梦,所以虽然文化不一样,语言不一样,衣服不一样,但是大家都追求梦。
小的时候我的梦不是来中国,18岁当兵了,美国政府派我到台湾。那时候我一点不懂中国的历史文化,后来我就开始研究一下闽南的历史,非常的丰富。
后来我发现福建闽南的人是有非常先进的想法,在历史上,他们的思想非常开放的,很国际化的,为什么?福建是八山一水一分田,没有平地种田,所以很早福建人就是到海外、也欢迎“老外”到福建。我刚到这里的时候感觉有点落后。1988年要到这里非常不方便,现在坐厦航回到洛杉矶12个小时,回来14小时,但是那个时候需要转机3次,用时50多小时,然后到香港,然后香港坐船18个小时,然后过关4个多小时。后来我到厦门,厦门那时候并不像今天一样,那时候路很窄,没有什么大巴的,汽车没有,生活条件也不高。
但是厦大当时要搞一个全国最好的MBA项目,我有点担心,因为这里不是北京、上海,是厦门。但当时他们很有信心,所以我决定我帮一年忙,后来变成两年,再变成3年,后来31年,还没走,舍不得走,因为在这里真的像家里一样。
我两个孩子,小的时候,他们说长大要当解放军,他们真的不知道,他们跟其他的孩子不一样。我们习惯这边,但是我爸爸在美国很担心,他当兵18年,在东南亚11年打仗,打仗11年都是跟谁打仗?都是跟共产党打仗。
我热爱我爸爸,尊敬他,如果他说我不能到中国,我也可能不到中国,但是当时他没有反对,但是也不是很支持,所以我想怎么办?所以我差不多,我开始每个月写信给家里人,在这边生活怎么样,我让他了解中国,但是怎么了解中国?最好的方法让人了解中国就是了解中国人,我就写中国人的故事,让他们了解中国生活是什么样的,看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
发展梦:我买了车,要游览全中国
潘维廉:我当兵7年,当时我真的以为都是为了民主,为了生存等等,但是后来越来越了解,并不是,都是为了做贸易,所以我后来认为不能再做这样的事。但是有人对中国有很多误解和偏见。刚开始的时候,我跟他们讲,他们想象的中国是这样,但是那个完全不对,他们就生气了,后来我发现如果要让他了解中国人,我需要更多耐心。
有一个美国专家,一个博士,他是中国问题的专家,他给我写信,说我不懂中国的情况,不该写这样的信。但我还是继续写,一年后,那个博士给我写信,他说每个月都期待我的信,他的思想已经有点改变。
我到中国的时候,中国正在进行改革开放,我认为中国会成功的,因为在历史上中国人做了很棒的事情。但是我真的以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改革开放要六七十年,没想到,仅仅用了10几年,变化这么快。
我很佩服中国人一个原因是,到现在中国发展这么好,这么快,这么全面,完全靠经济发展,和平发展。
2002年,厦门获得国际花园城市金奖,我是发言人,所以我到德国进行演讲。我发现,外国人还是不是很了解中国,因为有一个欧洲的市长跟我讲,他说不知道中国有高楼。所以2003年我又有帮助另外一个城市申奖,后来我陆续帮助十几个中国的城市申奖,除了一个以外都是获金奖。为什么?不是因为我很棒,不仅是厦门,很多中国城市的发展非常棒,也非常全面,他们未来规划都是十几年,所以我到不同的国家,很多国外的市长、领导问我,中国的城市怎么会这样做?未来规划怎么会这么明智,我发现中国不简单,中国确实要学世界,但是世界也要学中国。
因为我教管理学,国际经济学,所以我研究外国人怎么看中国,也发现虽然中国这样的变化,但是外国人还是说中国人不会做生意。很多杂志说中国人没有创新力,我觉得很奇怪,如果中国人不会做生意,没有创新力,怎么会1000年来,东南亚最厉害的做生意的都是华人,也在历史上发明的东西大部分是中国人发明的?
2014年,哈佛商业评论:直到19世纪初,中国经济比欧洲经济更开放和市场化。
1991、1992年的时候我开始写文章,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中国的变化非常棒,但是很多外国人批评我,说你怎么知道内地有没有发展,所以我买了一个“面包”车。
买了车,我想要游览全中国。
相同的梦:中国人本质上是爱好和平的民族
潘维廉:我从厦门到杭州、苏州、南京、青岛、北京、内蒙、西安、兰州、西宁、格尔木、拉萨、成都、广西、海南岛等地,在3个月内,每天10几个小时,一般一天300公里。
我到了非常偏僻的宁夏、甘肃、等地,在国家地理一些节目中,这些地方非常穷,我发现,宁夏、甘肃虽然偏僻,但政府已经在那边建水泥路,通电,有小学、中学、有医院,在那样偏僻之地方花那么多钱干嘛?后来我这样想,这么多穷人怎么解决,如果给这些穷人钱,并没有解决问题,可能会更糟糕,因为他们会习惯靠你的钱。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后来我才发现,政府非常有远见,给他们搞基建,给他们机会自己解决问题。
20几年后,我又跑到这样一些地方,发现那里生活改变了很多,虽然还是穷,但是比20年前好多了。我到过30多个国家,很多所谓的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发展,反而越来越糟糕。当时我看(中国)这样的人有机会,所以我深受感动了,所以我越来越想了解中国人怎么会这样。
差不多1995年开始,我演了很多电视剧,我觉得这是学中文的好机会,我第一个参演林则徐鸦片战争相关的,我认为这个剧本是假的,不可能这样的,我当时根本不知道鸦片战争的背景。后来我发现不止是我,我十几年前一个美国大学的教授,来到厦大,跟他聊一聊历史,美国大学的教授,他以为鸦片战争的起因是中国要卖鸦片。后来我开始研究历史,难怪印度和中国后来这么穷,100多年西方人在中国,那样做生意难怪有钱。其实那时候不是做生意,这个有点像海盗。但是那个时候西方的媒体都说“黄祸”,说世界的危险是中国,这个很奇怪。中国人本质上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500年前,欧洲人、荷兰人到闽南,研究他们怎么种田。英国人在印度开始用科举的方法,后来在英国用。BBC说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启发了现代招聘实践。1731年,一个英国人,一个政治家,说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但是中国人最拿手的是政府管理艺术。
30年来,有更大的政府管理成果出现,比如说南北水调工程、西电东送以及高速公路,这些都是全世界最好的。但是我最受感动的是,2017年6月,在世界经济论坛,一篇《令人惊叹的事实帮助你了解今日的中国》的文章,文章表示,1990年至2005年中国占全球的减贫的3/4以上。
有很多人不支持在中国正在做的,比如说“一带一路”。我二儿子跟他妻子经常到非洲做医疗志愿者。他告诉我,他们看到华人在那边帮助当地人。上世纪60年代,中国还是有很多困难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在非洲建铁路,帮助那些非洲国家。
中国最大的变化,是这几十年来,中国人变得更有信心,最大的机会在未来,我也有信心未来会更好。我希望外国人能和中国人一同合作,互相学习,中国人有中国梦,我们也可以有美国梦,埃及梦,巴基斯坦梦,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梦。
对话
话题一:中美互利共赢 人心所向
王林(央视国际频道外籍记者):请问您对中美关系的看法预期和期待?
潘维廉:我自己很希望美国和中国会解决一些问题,我觉得美国和中国应该做朋友,应该合作的。不要带有win-loseidea(零和游戏的思维),我知道win-win(双赢)理论上容易,实际上很难做出来,但是我真的希望可以追求这个,因为两个国家,我真的热爱两个国家。
话题二:外国人喜欢听什么样的中国故事?
胡敏(英语教育专家,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CEO):在我从事英语教育的30多年中,我有两点感触比较深,第一点就是我们对中国故事的表达有所欠缺;第二个就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远远低于中国对世界的了解。请问外国人到底喜欢听什么样的中国故事?
潘维廉:要知道什么叫“以外国人了解的角度”。中国的一些东西,外国人根本不懂,因为东方和西方的文化背景差异很大,所以要能够发现双方都能理解的共同的角度,这个很重要。
我觉得,这几年,大陆的媒体是做得更好的。在美国田纳西州,我曾将在一个快餐店里面发现,他们在看电视,看什么?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在田纳西看CCTV,这种现象10年前想不到。需要说明的是,这不是中国人办的快餐店,是田纳西人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