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 李金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近日发布。11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学术研讨会上,众多权威人口专家学者围绕着未来老龄工作献计献策。
“十四五”时期,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预计将超过3亿,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20%,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翟振武表示,中国很快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意见》对老龄工作做出全新部署,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意味着这条道路无人走过,需要我们开创,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老年学研究所教授邬沧萍认为,《意见》的发布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理论意义、世界意义,表明中央对人口老龄化给予高度重视,体现出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应对策略。应对人口老龄化也要花很大功夫,不能掉以轻心,但同样也要保持乐观,有信心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指出,《意见》不仅仅是指导新时代老龄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更是解决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的操作性很强的文件,有很多亮点和创新,对老龄工作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老龄工作经验和原则进行了全面概括,首次提出了居家社区养老责任边界划分,大幅度增加老年健康支持体系的相关内容,老年教育的政策措施有了突破性进展,老有所为方面也提出实质性措施,等等。
中国老龄协会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志宏认为,《意见》提出“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确立两个理念,积极老龄化理念能够降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机会成本,健康老龄化理念能够降低沉没成本。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结合共同富裕新视角探讨了对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问题的理解。他认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未来的养老服务要“更加丰富、更高质量、更高层次、更加便捷、更低成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冯文猛表示,“十四五”期间老龄化进程加快,代际更迭也带来了新变化。随着城镇化推进,城市老年人数量会进一步超过农村,应城乡双向兜底;未来需要对老年人及其生活方式进行再定义,并形成观念共识。社会物理条件需要考虑人口结构的变化,需要从居家、社区、城乡基础设施三方面推进适老化转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林宝建议,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传统孝道要与现代的公平、平等观念相结合,建设适老社会文化环境;二是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促进老年社会参与;三是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建立良好的老年人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机制;四是全面和重点的关系,重点解决老年人面临的关键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表示,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要基于中国国情。我国人口基数大,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不可行。应不断补齐短板,不断拓宽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探索和逐渐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要扎根中国传统文化,发挥老人的作用和价值,包括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等,这也是新时代老龄工作的重要内容。
此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中国人口学会、“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课题组联合举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