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承诺就不能反悔,尤其是在已签署协议,并通过欧盟法规确定下来的情况下。难道可以称其子虚乌有吗?但这样的事却在布鲁塞尔发生了。上周,欧洲议会通过一项决议“反对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对中国全球博弈者的形象而言,这只是小小的一步;对中国产品出口欧洲来说,却是巨大的一步。原因在于欧盟针对中国的反倾销程序门槛将显著提高,而保护性关税则将明显降低。欧盟在世贸组织中启动了73项反倾销程序,56项针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其目的并不是要欺负中国,更多是为了保住欧洲的工业及工作岗位。
中国加入世贸之时,北京和布鲁塞尔已经谈妥,但欧盟现在却有顾虑。当时,中国被归入过渡时期“非市场经济”,也是合理的,欧洲的自由市场必须受到保护。但入世协议的第15条却保证中国在15年后(就是2016年12月11日之后)获得市场经济地位,针对其低廉价格的保护性措施也必须削减。从司法角度来说,中国可以自动获得这一地位。欧盟委员会的司法部门自己也承认这一点。
其实,欧盟内部也看法不一,支持欧洲议会决议的早就不是所有欧盟国家。一些国家认为,削减现有的贸易壁垒有好处,工业界可以从廉价产品中获益,中国市场可以更好地带动欧盟经济;怀疑者则认为,如果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将导致欧洲170万—350万个工作岗位流失。
上述数字完全是在现有贸易数据基础上估算的,有其真实的一面。看看欧洲的钢铁工业就知道。去年以来,欧洲钢铁工业深受中国廉价钢材的冲击。由于钢材过剩高达数十亿吨,中国的钢铁制品被甩卖到国外。欧洲企业不能与之抗衡,纷纷面临破产。不过,世界经济持续降温其实也让全球钢铁企业难以为继。现在只让中国当替罪羊是不公平的,不能解决该行业的结构性问题。
对欧盟来说,现在的问题是“降低关税还是惹火中国”哪个更好。中国可以用限制欧洲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作为回击,或者中断与欧盟的投资谈判。如果有必要,北京还会去找世贸仲裁法庭。可以肯定,中国不会接受欧盟说“不”。
布鲁塞尔自然是想避免这样的极端措施。中国迟早会获得或者被赋予它所向往的市场经济地位,因此必须找到妥协的办法。欧洲议会的决议毕竟不是法律,只是反映出当前的气氛,为欧盟委员会决策提供参考而已。(作者是“德国之声”专栏作者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