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中远荷兰”号4月19日电 通讯:从“海道辐辏”到“海铁通道”——中欧货轮丝路万里起航记
新华社记者闫亮 魏一骏 裘利华
弥漫数小时的大雾刚刚消退,顾正中就发出“带拖轮、解缆绳、调头”的专业指令。作为一艘十万吨级远洋货轮的船长,这样的“三部曲”是前方上万海里和40多个日夜航程的开篇。
4月18日17时15分,伴随一声长鸣,中欧远洋货轮“中远荷兰”号缓缓驶离宁波舟山港,向希腊比雷埃夫斯、荷兰鹿特丹和比利时安特卫普港进发。在她的面前,在日月星辰之下与大海波涛之间,是从秦汉一路传承到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
跨越历史的指令
海上丝绸之路从来都是在舵手的每一个动作和指令中积累而成的。他们用里程书写历史,又用历史指引航路,由古至今,从来都是。不知道在“中远荷兰”号搭载的11254个标准箱中是否还有丝绸,但是,这些从中国出发的跨海船只所承载的从来都不只是以丝绸为代表的货物,也从不只是用数字代表的贸易额,更有交流、合作与互鉴的愿望,乃至共同的梦想。
从货轮上看着宁波舟山港的灯火在雾霭暮色中渐渐淡去,前方大海的深邃逐渐清晰起来。这样的别离远行,对于宁波、或者古代的明州而言,早就是分分钟都在上演的场景。因为这里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东南沿海的繁忙驿站。
宁波海曙区今天还留有一处宋元明时期的衙署仓储遗址,名为“永丰库”。那里地处河运和海运的交汇处,因此成为重要的商品库房所在,也类似于现代的集装箱码头。从遗址出土的大量宋元时期越窑、龙泉窑、德化窑等名窑佳品不难看出,那时的宁波,海上交通已相当繁荣,各地商品经由陆路进入河道水系,并沿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抵达宁波,再从宁波出海远航至海丝沿线各国。
由京杭运河、隋唐运河和浙东运河组成的“中国大运河”项目2014年申遗成功,描绘出古代宁波汇集各方货物的线路,加上宁波天然海港的自然特征,使古籍对宁波“海道辐辏之地”的评价变得更加形象。南宋《乾道四明图经》还用“南则闽广、东则倭人、北则高句丽”、“商舶往来,物货丰衍”等词句记录下宁波当时商贾云集、船只如梭的场面。
穿越时代的枢纽
当永丰库变为历史,当大运河褪去运输干道的功能,宁波舟山港传承起新的使命。
2015年,“一带一路”倡议明确宁波舟山港为15个沿海重点港口之一。2016年,宁波舟山港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15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4.5%,增幅位居全球前五大港口之首,集装箱吞吐量排名蝉联全球第四、全国第三。而如果以9亿吨的货物吞吐量计,宁波舟山港已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宁波舟山港凭借中转箱、内贸箱、海铁联运箱“三驾马车”,优化海陆联运优势。
今年1月,“西藏号”集装箱班列从宁波舟山港出发,使这个海丝路上的千年港口第一次把业务延伸至雪域高原;今年3月,装载有74个集装箱的专列从港口奔赴匈牙利,这是宁波舟山港第一次以集装箱国际联运物流模式向东欧国家发送货物。“一带一路”正在把这个千年港口打造成国际海铁联运大通道,也在谱写“海道辐辏”的新诠释。
超越贸易的使者
以贸易为纽带,丝路内涵的覆盖领域远超贸易本身。在宁波大学教授刘恒武看来,历史上的宁波,凭借贸易往来,向东可依舟山群岛往来日本和朝鲜半岛,向南可经由泉州、广州而通达天下,由经贸拉动交流,因交流互鉴文化。
宁波现存大量物质遗存,是经海交往而形成的文明见证,更是推动文化艺术宗教国际传播的典型案例,例如上林湖越窑青瓷遗址、天童寺、阿育王寺、高丽使馆遗址、庆安会馆等。刘恒武举例说,天童寺在宋元时期就与日本禅林频繁交流,深刻影响了日本禅宗的发展。
不同文明间的差异恰是丝路起源的动因。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让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成为现实。从中国到东亚、东南亚,再到欧洲,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拓展延伸,在给沿线国家和人民带来商贸便利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着当地社会文化,促进不同国家与文明间的交流互动。
“中远荷兰”号就是这种交流互动中的一个使者。
从天津港出发的“中远荷兰”号先前已经停大连、青岛和上海。在宁波舟山港,她卸下1236个标准箱,又装载上2629个标准箱,共装运11254个标准箱前往欧洲,预计于19日下午穿越台湾海峡,当天夜间进入南海海域,在停靠新加坡港后,朝着欧洲三港继续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