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波帮”代表人物邵逸夫辞世。他并非是在香港最大的富豪,但是持续的捐赠,为他在各地赢得“大慈善家”的称号。
改革开放后,从邵逸夫、包玉刚为代表的浙江侨商开始,越来越多的海外侨商回到祖国、回到家乡。三十多年来,他们或投资实业、或给予人才支持……不变的是,他们对慈善事业如一的热情和有力行动。
杰出浙商衷慈善 散千金济天下
1月7日,香港教育慈善家邵逸夫辞世,享年107岁。这位人称“六叔”的百岁老人身上有很多标签:爵士、香港实业家、香港巨富,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遍布南北的“逸夫楼”。截至2012年10月,邵逸夫基金已为内地教育事业捐赠达47.5亿港元,捐建6013个项目,包括图书馆、教学楼等。
<iframe id="ac_im86_1807" name="ac_im86_1807" src="http://me.afp.chinanews.com/a.htm?pv=1&sp=1807,1,250,300,0,0,1,9"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crolling="no" allowtransparency="true" ></iframe> |
这位享誉世界的影视大亨与浙江有着剪不断的情缘。他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镇,祖籍浙江宁波。作为“宁波帮”的杰出代表,早在九十年代初,浙江省、市政府就授予他“爱乡楷模”、他还在2011年获得了“杰出浙商”奖。
邵逸夫对家乡的教育医疗事业更是倾注其心血,在浙江各地的中小学、大学院校都遍布了以其命名的“逸夫楼”。
时任宁波市政府副秘书长的陈国强曾与邵逸夫有过多次接触。他告诉记者,邵老去过许多他捐赠的学校、每年都会,还邀请获得捐赠的学校代表前往香港进行交流与参观。
“他邀请去香港的大学进行交流,还请我们到他的家里去,让我们观赏电影……”说起对邵老的印象,陈国强滔滔不绝,有故事、有细节,“儒商”这个词,反复地出现在陈的口中,言语中不时流露出钦佩之意。
与邵逸夫相似的,还有“世界船王”包玉刚,他身兼企业家、大慈善家、大教育家等数职。其中,宁波大学便是上世纪80年代由他捐资建造。
陈国强还对记者说起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邵逸夫、包玉刚这一代的侨商与新侨商并不一样,他们做慈善是与自己的事业完全分开的。比起回乡投资,他们更热衷于做教育、医疗等公共基础服务领域的慈善活动。
“他们用商业的办法解决了很多政府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的经济活动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解决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陈国强将他们称之为“社会企业家”。
新侨商科技兴邦 富不忘慈
侨力一直是推动浙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从商界大亨到海外学子,从实业投资到慈善救助,侨商的身影都不曾缺席。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刚刚起步,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困扰着各级政府决策层和敢向涛头立的时代弄潮儿。海外游子们听从感召回到家乡,躬身投资兴业的洪流。八十年代初,浙江第一家侨资企业西湖藤器有限公司在浙江杭州落户。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侨商队伍日趋壮大。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已在浙江登记的投资企业有3.3万多家,引进投资项目合同金额超过1800亿元,占浙江引进外资总量的63%以上。
投资项目更多,投资金额也以几何倍迅速增长。据了解,第一家侨资企业西湖藤器有限公司投资总额只有10多万美元,而目前浙江引入的最大侨资项目——由泰国正大集团投资的慈溪盐碱地改造、现代农业开发项目,斥资达60多亿元。
浙江省侨务办公室经济科技处处长李义海介绍,随着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的不断增加,海外侨胞中的专业人才,尤其是新华侨华人专业人才正在迅速崛起。由此明显增长的,便是回归投资的科技项目日趋增多。
作为浙江新侨的代表人物,浙江政协常委、杭州绿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东,这位“中国牛肉干大王”引人注目的话题却远不止牛肉干。共合网、畅翔网的主导者,大学生创业的天使投资人,海洋潮流动能发电的倡导者……他的多重身份,代表他在不同新兴科技领域的拓展。
除了实业兴邦,在公益事业上,新一代的侨商们也不甘人后。
祖籍浙江温岭的澳门侨胞、银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廖春荣此前透露,要打造一座侨商大厦,让全世界的浙江侨商回到故乡有属于自己的交流场地,加强商会的凝聚力,增强商会的造血功能,促进侨商事业的发展。
历年来,他捐赠的款项多达几十笔,捐赠总额近3400多万元,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及“中华慈善人物”称号。
林东则“不走寻常路”,致力于投资和引导大学生创业。他告诉记者,正是通过提供发展的机会、财富等资源回馈给社会,用于帮助弱者有机会走上成功之路,再让这些成长起来的强者再回馈社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慈善是双向的,只要有一个慈善的心,从弱者到强者,社会便会更美好。”
这也正如邵逸夫所说的“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