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位中外翻译家14日至20日在北京参加首届国际翻译家研修活动,探寻中文作品与中国故事的最佳外文呈现和国际表达。
这是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着眼于中外人文交流、文明对话,自2015年起推出的首个专门以翻译家为主体、以中外翻译工作坊为基础的“笔会式”国际人文交流活动。
主办方表示,翻译家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中介人”和“连接者”的重要作用;希望通过集体研修、公共论坛等形式,不断彰显翻译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主体性和话语权,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和公众认知度。
本次活动所邀请的国外翻译家或为专业从事中英翻译的英语母语国家翻译家,或者为长年在国外从事中英翻译的华裔翻译家。如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翻译学院教授、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鲍川运,美国宾夕法尼亚查塔姆(Chatham)大学教授金凯筠(KarenKingsbury),美国高级译员、《朱镕基讲话实录》英文版译者梅瓒月(JuneMei),墨西哥资深翻译专家、前墨西哥总统府翻译莉娅娜(LiljanaArsovska)以及《三言二拍》译者、美国贝兹大学中国文学教授杨曙辉等。
在20日的闭幕论坛上,杨曙辉表示,将中国古典文学翻译为现代英语,但同时仍须具有古典英语的风味。
莉娅娜坦言,西方大部分学者关于翻译的研究,尽管广泛,但的确是在同一个大文化背景之下,也就是犹太基督教,和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背景下。如果要翻译的文本是中国哲学,文学作品或者中医经典,这些研究就远远不够用了。她举例,阴阳,五行,元气,仁,理,这些我们该如何翻译,是用同义词解释还是描写?“我认为描写的话我们还缺乏足够的工具,我们应当更多的了解汉语外的东西,更多的掌握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应当尽量避免西方文化影响我们对东方的认识。”
对于最近引起争论的冯唐翻译《飞鸟集》,鲍川运认为,冯唐的翻译方式是以很接地气的语言做比较极端的翻译,对传统派的翻译家来讲,可能会觉得离经叛道,但他实际上迎合一部分读者,就是那些没时间看书、以看手机为主的青少年,毕竟现在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多样化。
连日来,中外翻译家群体透过翻译工作坊、专题对话、公共论坛和文化感知等形式,务实地对翻译文本进行面对面剖析研讨,发掘选题。
主办方也希望透过中外翻译研修、国际出版发行项目对接等方式,拓宽中文翻译作品走进国外主流社会的路径和渠道,为外国翻译家选择、译介中国作品提供信息支持和合作伙伴,创建对外翻译传播的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