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在湖南东北部的洞庭湖畔,千年古城岳阳正以一场非遗盛宴向世界张开怀抱。3月26日,“大美江湖 天下岳阳——2025港澳台及华文媒体岳阳‘非遗’之行”在岳阳楼脚下的汴河街启幕。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联酋、德国、法国等22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带着镜头与笔触,走进这座“一湖碧水托名楼”的城市,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
中共岳阳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刘启峰先生致辞
第一站:汴河街,解码非遗的“活态密码”
夜色初降,华灯点亮了汴河街的青石板路。这条全长300米的仿古街巷,既是“湖南省示范步行街”,也是非遗与市井烟火碰撞的磁场。媒体代表们驻足于非遗工匠城,主理人彭兵如数家珍地展示着岳阳的文化基因。
岳州剪纸:一张红纸在传承人手中翻飞,顷刻化作《洞庭渔歌》的剪影,鱼跃龙门的灵动跃然纸上;
巴陵青陶:以观音土为原料的陶器泛着青灰色光泽,匠人用刻刀勾勒出“后羿斩巴蛇”的神话图腾,千年传说在指尖重生;
岳州扇:与苏杭扇齐名的“梭形扇”轻摇生风,媒体人亲手在扇面题写《岳阳楼记》名句,将“先忧后乐”精神收入袖中。
“这里没有玻璃展柜的疏离感,非遗就像街角飘来的炸臭豆腐香气,鲜活可触。”来自意大利的记者感叹道。
第二站:巴陵广场,光影中的历史回响
广场中央,16米高的“后羿斩巴蛇”雕塑在射灯下威严矗立,成为媒体镜头争相聚焦的焦点。这座以洞庭湖传说为蓝本的巨型雕塑,不仅是岳阳“巴陵”之名的源头注解,更隐喻着这座城市斩断发展桎梏、拥抱文旅新生的决心。当《洞庭渔歌》的号子声从湖畔传来,一场非遗快闪将气氛推向高潮:
长乐抬阁:孩童身着戏服立于4米高台,演绎“穆桂英挂帅”的飒爽英姿,惊险造型引得惊呼连连;
巴陵戏:老艺人用地道的巴陵方言唱响《打严嵩》,铿锵锣鼓中透出湘北人的血性与幽默;
君山银针茶艺:茶人手持长嘴铜壶,在“三起三落”的冲泡技法中,重现“万笔书天”的杯中奇观。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街巷中的城市脉搏。”香港媒体人按下快门时感慨。
第三站:舌尖上的非遗经济学
在张谷英油豆腐的焦香中,媒体团走进了一场“可食用”的非遗探索:
平江酱干:用鸡汤卤制的豆干嚼劲十足,百年秘方成就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的江湖地位;
火焙鱼:洞庭小鱼经炭火慢焙,佐以紫苏辣椒爆炒,鲜辣滋味让加拿大记者连呼“再来一碗”;
十三村酱菜:三百年古法酿造的酱菜,从慈禧太后的贡品变身游客必购的“下饭神器”。
更令人称奇的是“非遗+夜经济”的化学反应——汴河街夜市中,酱干摊主日均营收超万元,巴陵戏茶馆夜场座无虚席,印证着“文化流量”向“经济增量”的转化魔力。
未来叙事:小场馆如何讲好大故事?
此次非遗之行,恰逢岳阳筹备第四届湖南旅发大会的关键节点。市委宣传部部长刘启峰在座谈中透露了三大战略:
科技赋能:计划在岳阳楼景区部署AR导览系统,游客扫码即可观览“滕子京重修名楼”的历史场景;
飞地孵化:借鉴莫干山研究院模式,在北上广深设立非遗创意工坊,吸引青年设计师返乡创作;
国际表达:将《岳阳楼记》翻译为多语种动画短片,通过TikTok等平台触达海外Z世代。
正如湖南日报社总裁李勇所言:“当巴陵戏遇见短视频,当岳州窑邂逅咖啡拉花,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必将迸发新的火花。”在这场文旅融合的深刻变革中,岳阳正以非遗为支点,撬动一座千年古城的全球化叙事。
记者手记
从汴河街的烟火到洞庭湖的月色,这场非遗之行让我们看见:文化传承不是固守传统的孤芳自赏,而是用当代语言重构历史基因的创造性实践。当海外游子捧着岳州剪纸感慨“这就是乡愁的形状”,当00后博主用Vlog记录酱干制作过程——非遗,正在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本土与世界的超级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