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
W.J.T.米切尔在《风景与权力》中将绘画中的“风景”视为动词,改变了风景通常作为被观看的对象,而将其变成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发展过程。在摄影中,场景代替了风景,既包含室内也包含室外,既可真实亦可虚构,艺术家将“置景”作为一种构建空间的方式。因此置景在此处享有更大的主观性与权力。自摄影不再仅仅作为纪实的功用之后,艺术家在照片中便具有了如同导演般的权力,他们既可以改编旧的故事,也可以创造新的现实。
策展人李贝壳进行导览
2017年10月28日下午,在鸿坤美术馆开幕的”置景俱乐部“展出了陈维、陈晓峰、范西、李昶、蒋志、Kobie Nel、齐亚菲、张文心八位艺术家的影像作品,李贝壳担任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展览将持续到2017年12月10日。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中的当代影像艺术结合了置景以及摄影技术,它们是人工巧思与技术结合的产物。在宏大叙事被抛弃之后,空间与时间也开始被艺术家更加肆意地打破,微小或宏大、过去或将来在影像的世界里都可以被操纵。当城市成为一个被过度使用并且由人工制品构成的场所,人们便开始在其中制造对生存空间的种种幻觉和想象。以照片、影像呈现出的现实中是否存在真正的栖居,我们仿佛可以从一种集体性的娱乐中找到答案。被影像与人造景观淹没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如同身处一个巨大的俱乐部。在将来,由虚拟景观制造出的城市留下的将是越来越脆弱的人为意志。
展览现场
展览将利用美术馆上下两层的空间,以摄影和影像作品构建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场景,而艺术家则作为置景者,将呈现出他们眼中的当代城市、空地、房间、犯罪现场、以及对我们未来栖居之所的想象。
范西-《树3》-2017-收藏级喷墨打印-160x224cm
范西的”树”系列初见是一棵树的影像,实际上作品是在同一地点,在不同位置和时间拍摄的上百棵树的影像片段,经过后期制作组合形成的图像效果。她反映的不是单一一棵树的景观,而是树这个概念在脑海中的想象,是对日常经验的管理,作品提示了我们影像中的风景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蒋志《无色 之六》2017收藏级喷墨打印 80x120cm
本次展览中著名艺术家蒋志带来了他的新作”无色“系列。初看作品仿佛是日落中山川的绚烂景色,但走近却发现,作者是使用皱褶的纸张在多彩光线中呈现出的虚拟山景效果。这组作品和它旁边的“散发之物”系列均源自作者对现成物的思考。蒋志通过对图像的拼接、挪用、并置和叠加生成了对图像与实物新的指涉关联,在置景的方式上是在一个很小范围内制造出了宏大的图像景观,颠覆了常识经验中宏大与微小概念的关系。蒋志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图像泛滥的时代,看待图像比生产图像更加重要,如果图像生产机制不变,即使有各种图像产生,其实还是给人同质化的感受。他强调图像只有在使用才能摆脱经验概念化的意义桎梏,从而产生新的可能性。他有意打破惯常物品之间的关系,比如在“散发之物”中以图像中剪下的手和五颜六色的糖果、仿桌布的肉皮并置在一起。它反对作品明确的意义解读,反而以一首俳句般的诗歌“在你的皮肉上,攫取糖果。”来形容这件作品。
陈晓峰-《植物•置物No.1》2012-2013 数码微喷;纸张:哈内姆勒 纯艺术 硫化钡(325g) 70*90cm
上海艺术家陈晓峰的作品内容呈现了公共空间里的植物,作品完全排除了人作为视觉中心,作品揭示了人与植物之间是既亲密又疏离的关系,植物给人们带来赏心悦目的环境,但实际上人们对公共空间中的植物是熟视无睹、漠不关心的。艺术家通过作品对以人类为中心视角的世界观提出了质疑。
陈维-《一个世界》2016收藏级喷墨打印-150x187
陈维的作品通常采取在工作室里将现实景观以舞台置景的方法重新搭建再拍摄的方式,包括从几米到几十米的布景。这也涉及了他对生活中所处处蕴含的虚构化、剧场化的理解。他的作品经常会模糊现实与虚构的界限。他的“新楼”“一个世界”“昨日商店”再现了城市黑暗夜幕下的一些无人的角落,反映了在一个城市高速发展繁荣背后所隐藏的寂寞与空虚。那件以LED灯光表现的“故障#17031”作品,反映了都市中经常有一个城市对另一个城市的想象。如“曼哈顿商务酒店”这样的词汇经常会给人以生活在他处的想象,但现实却并非如此。
Kobie Nel 《安娜的池堂02》2015 收藏级喷墨打印 80x100cm
南非艺术家Kobie Nel“安娜的池堂”以四幅连续画面的摄影作品表现了一位名为“安娜”的女孩仿佛倒悬置于跳板上失重的姿态。艺术家Kobie Nel生在南非,后去澳大利亚求学,现生活工作于挪威,这件作品有一定的自传性,表现了一个人生活在异乡陌生环境里的心态,人仿佛处在跳板中既不在上也不在下的中间状态。观众很容易理解为这组作品是作者后期软件的合成品,但据青年批评家高远介绍,这组作品是作者拍摄的模特水中倒影而成。此外展览中她还有一件反映发生在1970年代挪威当地的一个案件的调查和想象的装置作品“无题”。
齐亚菲-《雾中鸟巢》-2016-高清录像-13’24”
艺术家齐亚菲本次带来了一件叙述性很强的双频影像作品”雾中鸟巢”。故事讲述了一个受雾霾影响的北方家庭中发生的故事,包含吃饭、看电视、吵架、学车、母亲劝导、冰面嬉戏等各种日常生活的片段。作者在影像中既是拍摄者也是影片角色之一。这部短片以环境污染的雾霾作为隐喻,非常直观的反映了现代都市家庭成员之间的冷漠、隔膜与代沟。影片以大画幅静态平面镜头为视角,有意将叙事的连续性和明确性降低从而更为突出画面视觉带来的心理感受。影像中两块屏幕几乎是无缝衔接,既共时又分立在一个时空画面中,两个画面中人物有时消失于右面画面,紧接着又在左面画面中出现,仿佛人从右门进入从左门出现一样自然流畅,作者在最大限度上消除了画面蒙太奇剪接的生硬感,提供给观者一种既客观又超现实的奇异观影体验。
张文心 《雪花》2013 收藏级灯箱装置 65x65cm
张文心的作品曾经获得过马格南Philanthropies项目奖金。她本次的作品“海面上的光柱”“死去的海马”“雪花”“法老湖”四件灯箱摄影是特意为本次展览而创作。作品颠覆了旅游休闲照片的价值意义,寄托了她对逃离都市的想象。作品以非常遥远的视角截取城市中一处微弱的光团,因为视角遥远,所以旅行带来的新奇感完全被迷失感所代替,都市的光在幽暗的黑暗背景中呈现出非常神秘诡异的氛围。
李昶《蓝山》2014 高清录像 17’35’’
李昶的作品《蓝山》是她自2014年拍摄的“悬迟”系列之三。拍摄自英国新南威尔士河谷的一处草木葱郁的树林风景。观众初看这件作品往往会误认为这是一件长幅静态摄影作品,其实这是一段长达17分钟的高清影像作品。如果走进细看,能看到树木在微风中轻轻摆动,林中偶尔有白鹭飞过。李昶的影像作品尤其关注时间对影像的存在意义,正如她自述中所说,“我关注自然形态的稳定和那些偶然闯入,打破平衡的继发性事件,如列车来去;潮涨潮落;或是无数个随机的似乎将要永远凝固的等待,周而复始。“这件作品也是她在英国境内寻找到的类似如中国山水长卷那样的既平视又可远观的景观,作品最终呈现出静中蕴动,动中含静,消除了起点与终点,循环往复的抽象时间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