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福建省漳州市的诏安县,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在当地,随处可见能做家务,甚至还能锻炼身体的百岁老人。
这座经联合国老龄所积极老龄化专家委员会认证的小城,被誉为“世界长寿乡”。到底是什么样的神秘能量,让这里的居民享受到健康长寿的生活?
生态赋能 用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诏安县位于福建省南端,与广东省山水相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起点之一。当地水资源丰富,是福建省重要的渔业生产、养殖基地之一。
一年四季的诏安县处处充满绿色,尤其滋养万物的富硒土壤,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的作用,当地空气中的负氧离子,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加上优质的水源,让世世代代的诏安人享受着“老天爷赏饭吃”的生活。
据资料显示,诏安县坐拥76.2万亩富硒土壤面积,占县域面积的39.27%。在这块宝地上,生产的青梅、茶叶、大米、禽蛋、果蔬、药材、海产品,成为诏安的健康饮食,远销各地的市场。这其中,因为富硒土壤,让诏安县的红星乡,成为世界上难得一见的优质青梅产区。
入秋的红星乡,虽已经错过观赏梅花和青梅的时节,仍然没有影响到它的颜值,在一片青山碧水之间,用手机怎么拍,都是无须用滤镜调色的人间仙境,最会捕捉仙境的要数当地的画家们,他们在“画”中做画,成为这里的一道奇景。
“我们经常来到这里,一年四季,都能欣赏到不同的美。”诏安画家林木炎介绍,因为水墨画更能凸显诏安的山水,因此红星乡是画家经常来写生的点。
春夏秋冬里,和林木炎一样,有很多写生的人,都在用笔墨记录着四季里的红星乡,从他们写生的画面结构中,就能想象到这里漫山遍野开满梅花的盛景。
林木炎说:“因为山水带来的灵气,我们喜欢画山水花鸟,诏安县的艺术氛围是整个福建省最浓的,我们有自己的美术馆,这里接近100%的孩子都会学习国画或者书法,也有擅长书画艺术的百岁老人。”
书画加持 用一方文化熏陶一方人
在位于县城的沈耀初美术馆,聚集着林木炎所说的老人们。这间美术馆是中国24家家书画名家馆之一,藏着诏安人追求的文化气质。
诏安历史以来就有“中国书画之乡”的美术,这里历代名家辈出。在当地,家家户户张贴着书画作品,在他们心中,沈耀初美术馆相当于是书画艺术的殿堂。
美术馆是中式园林风格和现代特色相结合的园林式建筑。馆内收藏有国画大师沈耀初各个时期的书画作品,以及沈耀初生平史料和有关文物。
沈耀初出生于诏安县,大成于台湾,被誉为“台湾十大画家”,获得台湾画学会最高荣誉奖“金爵奖”殊荣。
上世纪90年代初,晚年的沈耀初回到家乡,捐资兴建小学、幼儿园、儿童乐园等,并创办了沈耀初美术馆。
在这间美术馆,能观赏沈耀初的书画作品,还能观赏当地老人们的现场画作,他们手握着毛笔,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言不语地绘制着诏安的山海江河,也用平和的人生态度,诠释着诏安人优雅的生活。
振兴乡村 用一方产业富养一方人
诏安县流传着这样的一句俗语“白天拿锄头,晚上拿笔头。”尤其在梅岭镇腊洲村的街道上,一幅幅墙面上的涂鸦画,就展示出村民眼中的美丽乡村。
腊洲村民的艺术追求,不仅仅在书画方面,村里中心广场,更是村里男女老少的艺术舞台。
“腊洲村位于闽粤交界之处,因此这里戏曲文化多元,所以剧团都比较发达,你看这几个大爷,他们的吹拉弹唱都很在行。”福建省交通运输厅派驻腊洲村第一书记梁志埠介绍,和传统意义上的广场舞不同,腊洲村的广场舞团队用当地曲风展现出的广场舞,自成一派风格。
据诏安县全民健身协会理事孟泉爱介绍,腊洲村的广场舞团队成员最大的有70多岁,最小的20多岁,平均年龄在50多岁。
“我们从2005年8月开始在诏安县各乡镇组建群艺团队,现在已经有60多个团队了。如果说有活动,我们马上就能组织30个队伍来表演。”孟泉爱说,16年来,诏安县各地的百姓都积极参与到群艺文化活动中,如今,全县有147位社会体育指导员,为民众的文化体育生活提供指导服务。
在腊洲村文化广场上,身着红色梅花图案旗袍的广场舞团队,正在表演一场舞蹈。42岁的钟妙珍,在其中已经算是年轻队员之一。
“和以前的广场舞不一样,我们的舞姿更优雅时尚,我们平时会经常彩排编队形,如果服装再统一一下,效果会更好。”钟妙珍说,练习三年舞蹈后,身体的柔韧性变强了,精神状态和服饰穿搭也有了变化。
随着村民对精神生活的挖掘提升,村委会也紧跟着保护修缮村里的古建筑、硬化村道、建设污水管道、持续推进绿化,为村民提供古色古香的渔村生活环境。
考虑到中国传统农村会出现的老龄化、空心化等问题,腊洲村依托产业基础和环境优势,以“生态+旅游+渔业”的方式,融合渔村、花海、历史遗址、风俗节日等元素,组织策划实施四季花海、垂钓渔村、DIY海鲜土窑、环山步道及新式赛龙舟等一批项目,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梁志埠说:“我们还通过技术扶持等方式,在村里建设了600亩的现代化水产养殖业,通过产业拉动的方式,吸引村里的青壮年回村发展,让产业得到持续有效地发展。现在村里有上大学三、四年级的孩子跟我们联系,想回乡创业,我们鼓励他们把知识带回来,靠电商大宗平台,开发村里的海产品深加工,产业兴了,乡村美了,村民的生活将更有活力。”
作者:羽翼 哈萨克斯坦新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