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杰 任九光
一、影响科学发展观的文化问题
文化领域是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重要阵地,对整体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发挥着重要影响。本文将对“十二五”时期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文化因素、原因及其对策建议做出梳理和评判。
(一)轻视文化功能,低估文化地位
当前相当部分人仍然对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估计不足,影响科学发展观的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坚持发展的全面性,其中包括文化领域和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共同发展。但长期实践中,相对于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对文化领域则重视不够,从而形成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成为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的“短板”。目前对中国的观察、分析、评价和预言多集中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诸领域,文化被有意无意地置于从属地位。故而在很多领域,无视道德文明文化的现象屡屡发生,直接引发了对国人总体素养的担忧,导致国际形象下降,这已成为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因素。
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6年出台《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2年出台《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紧锣密鼓部署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工作。在此背景下,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对文化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但由于文化产业具有投入大、收效慢、考核指标不明确、发展难度大等特点,对于相当多的地方政府而言,文化领域的发展整体上仍远不如经济增长、招商引资等重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不足问题,仍将成为制约“十二五”期间科学发展的主要思想因素。
(二)极端思想频出,社会整合难度加大
与对文化的作用认识不足相比,思想文化领域内的混乱更是把科学发展引向歧途老路。有人坚持全盘西化,将中国文化一概否定,认为文化发展应走全盘西化之路,只有按照先进的西方文化来改造中国,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国的落后;有人则主张全盘复古,认为中国传统都是精华没有糟粕,只有全面复古,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是陈旧概念,没有必要再坚持,应该取消中国当代文化的社会主义属性等。可以说,全盘西化论完全背离了中国国情,否定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如越来越多的家长从中学甚至小学开始即送子女出国留学,从侧面凸显出对于中国自身文化的自卑和不自信[1]。全盘复古论否认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忽视了传统文化中仍具有与当今社会不相符合的方面。在当前“国学热”的复兴中,一些官员、企业家等社会精英“不问苍生问鬼神”,迷信僧人道士、求神拜佛,将封建迷信等同于宗教信仰[2]。与此同时,当前文化的社会主义属性在实践中受到质疑和冷落,核心价值观面临无人喝彩的尴尬境地。2013年3月,学雷锋日前夕上映的主旋律影片《青春雷锋》、《雷锋在1959》和《雷锋的微笑》均在不同程度上遭受冷落,在广电总局专门下发通知要求保证发行放映的背景下,仍然出现整场没有一个观众的情况[3]。而之前两部商业化电影《人在囧途之泰囧》、《西游降魔篇》却创下一个月票房12亿的记录。一部搞笑的旅游电影,居然创中国电影票房新高;一个利用地方方言互相丑化贬低的小品,居然成就了中国最火的文化产业。这种现状,抑制了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引领、凝聚作用,制约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社会整体的科学发展。
(三)低俗文化泛滥,冲击核心价值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沉渣腐坏的低俗文化以非正规、游击战的方式逐渐占领了现实和网络世界的绝大多数媒体,依托着背后的商业支持,呈现出疯狂传播的态势,大大挤压了健康向上文化价值观念的生存空间,败坏了社会的道德基础。从各大网站看,除去政府官方网站,几乎所有的商业网站都有近似色情的资讯信息,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著名门户网站,首页均有类似“蕾丝写真”、“女星珍贵泳装照曝光”、“大尺寸”等内容的链接,论坛、交友等二级平台更是充实着“准色情图片”。为了吸引点击率,一些网站广告内容更是污秽不堪,且充斥撩拨性言语。2009年曾开展打击色情网站的清理整顿运动,但时至今日色情网站卷土重来,色情图片、色情视频、色情小说甚至“裸聊”等再度在网络世界大行其道。包含大量色情、暴力内容的网络游戏广告以强制链接的方式,通过“激情”、“超爽”、“杀戮”、“血流成河”等字眼,诱惑青少年体验,导致近年来屡屡出现青少年长期沉迷网游、以致心理衰竭死亡的极端情况。同时手机短信在以灰色幽默段子、黄色段子的方式持续泛滥,松懈了人们的道德底线,消解了积极文化观念。时至今日,低俗文化已经近乎公开色情化。2012年4月的北京车展上,女车模服装暴露程度让外国观众都大为吃惊,令人难辨是车展还是“人体艺术展”[4]。低俗文化的盛行,原因在于背后隐藏着的商业资本力量,必须下大力气进行清理整治。否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理想、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精神和“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就无法占领社会主义文化阵地,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就会成为空谈。
(四)文化核心价值不彰显,社会信用危机加重
当前在文化价值观上有三种现象值得我们反省:第一,模糊了文化领域是非、善恶、利害、美丑的关系;第二,对健康有益的文化现象漠然视之,对颓废没落的文化现象听之任之;第三,颠倒了价值判断的标准。近年来,一方面是有识之士在积极构筑社会道德的美丽风景:“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呈现着中国社会的“最美”景象,另一方面则是“瘦肉精”、“地沟油”、“注水肉”等食品安全事件相继发生;劣质水泥、沙料、钢材和工程,造就了“桥垮垮”、“楼脆脆”、“路塌塌”,尤其是与价值观密切相关的信仰和道德领域暴露出来的问题,时时刺痛国人的神经,冲击国人的心理承受底线。没有价值体系的强劲确立,文化便缺乏力量,文化强国也难以实现。尽管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概念,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倡导”、积极培育核心价值观,但怎样使之渗透到国民意识中去,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需要很长时日。
文化价值不彰显,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就难以形成,共识就难达成,就会造成推进改革的重大障碍,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整体推进。从国内看,当前一定程度上出现的社会信用危机,与文化的价值引导不足有密切关系。逢官必疑、腐败推定的质疑心态,使社会陷入越解释越不信的怪圈之中。中国信用指数始终处于低位运行态势,甚至接近不及格。诚信缺失已使我国经济秩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影响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损害了国家声誉。
(五)功利主义产生浮躁心理,短期行为突出
文化建设应该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要警惕文化建设的泡沫化、空心化现象。现代社会精神文化领域几乎无处不在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助长了社会的浮躁心理,破坏了科学发展的可持续性,使整个社会陷入盲目追求眼前利益的局面。功利主义背景下推动的社会浮躁心理,在市场背景下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破坏了整个社会正常发展的基础。部分领导干部盲目追求短期政绩而忽视科学发展的长期要求,搞出一堆虚假繁荣的数字堆砌政绩。最近几年,随着文化建设调门的提高,在政绩效应、短期效应、GDP效应的影响下,文化领域大量涌现“一窝蜂”、“同质化”形象,有“体”无“魂”、有形式无内涵,缺乏精品力作,出现了重“面子”轻“里子”的形象工程,越来越浮夸、虚躁。正如王蒙先生所言,“以文化的名义圈地、抢滩、贷款”;“到处修建文化生态园、文化纪念园、文化名人园、文化基地、文化广场”;“任意捏造虚假古迹”;“走文化的过场,求文化的规模,大花文化的经费,却忽视了文化的灵魂”。教育上强调要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力度,各高校就不顾自身条件而开设文化产业院系专业,拼凑师资教材,毫不顾忌实际教学质量、培养人才水平的实际效果。目前全国已有60多个院校开设了文化产业院系或专业,硕士、博士均已开始招生,这些院校培养硕士、博士的教授们是各院系拼凑、借用而成?是否已经完全具备了学科专业的能力?急功近利的浮躁社会心理已经成为社会整体发展的一大毒害,也成为腐蚀体制先进性的主要因素。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本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优势,然而在急功近利、浮躁心理的影响下,体制内与体制外成为两张皮,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扭转社会的浮躁风气,科学发展就不可能全面协调可持续。能否通过扭转急功近利的浮躁社会风气,成为“十二五”和今后一段时间能否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六)文化人才稀缺,创新能力匮乏
我们的大众文化产品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两方面存在着过度西方化、模式化的倾向。我们缺乏的不是文化资源,而是缺乏创意这个现代文化产业的核心和本质。创新能力始于思想文化领域。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当前中国恰恰缺少各个方面领域的突出人才,尤其缺乏不同学科之间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点直接导致中国生产能力超强但创新能力落后,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产业链低端,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低价劳动的昂贵代价勉强生存。以电影产业为例,好莱坞汇聚了詹姆斯·卡梅隆、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等一大批知名导演,才能达到每年300多亿美元的产值。当前国内文化市场虽然繁荣,但顶尖人才相对于海外市场的高水平要求,仍然处在起步阶段,高端人才的极度匮乏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当务之急。在当前的文化产业建设大潮中,各地最头疼的莫过于文化产业人才的匮乏,成为当前文化产业创新不足、竞争力不足的最关键环节。实践中,部分地方文化企业陷入缺乏市场发育的同质化竞争中,如电视节目,综艺类节目一窝蜂“婚恋”、“选秀”,电视剧节目一窝蜂“宫廷”、“穿越”、“谍战”、“抗战”,整个市场严重缺乏健康发展的层次。以婚恋类节目为例,自2009年山东卫视推出婚恋综艺节目《爱情来敲门》之后,各地方电视台蜂拥而上,十余家地方电视台陆续推出自身的征婚类节目: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东方卫视《百里挑一》、重庆卫视《凡人有喜》、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辽宁卫视《幸福来敲门》、贵州卫视《相亲相爱》、安徽卫视《缘来是你》、吉林电视台和广州电视台推出同名的《全城热恋》[5]。此类源于国外的婚恋类节目,同质化严重,低俗化明显,甚至出现凭借极端言论炒作个人的“拜金女”。广电总局下发禁令后,个别地方卫视等风声一过马上改版重新播出,难以摆脱同质竞争下的收视率依赖,充分说明了当前国内文化企业市场竞争的低水平。
(七)文化产业主体发育欠完善,难以提供优质文化产品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活力的主要来源在于企业主体。相对于经济领域,当前文化领域的主体发育不足,主要体现在文化企业普遍存在成立时间短、市场发育不成熟、竞争方式低级等方面,不能为全国人民提供合格的精神文化产品。国有文化企业多是自2009年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中宣部、文化部《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发布之后成立的,必然存在市场发育时间短、专业人才稀缺等问题。据《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2)》显示,截至2011年末,全国国有文化企业共10365户(按独立法人统计),资产总额15966.44亿元,全年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7976.95亿元,增加值1994.95亿元,利润总额849.94亿元[6],数量、资产总量均不能算少。然而细看转制过程,如某省2009年文化体制改革路线图,要求6月前三家省属出版社转企改制;8月前完成广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省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转企改制;10月前省歌舞剧院、省杂技团、省文艺演出公司等单位转企改制,组建省演艺集团[7]。如此培养市场主体,改旗易帜的收编色彩比较浓重,短期内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目前地方国有文化企业总数7787家,大多由体制内广播电影电视出版等事业单位改制而来,资产多系划转,短时间内盈利模式难以转变,适应快速多变的市场机制和独立核算的财务风险方面难度较大,还需要在市场风浪中加速成长。同样,文化央企自身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2)》显示,截至2011年末,中央文化企业共2578户,资产总额5332.36亿元,利润总额357.68亿元。据此,文化央企平均资产2亿元,平均年度利润不到2000万元[8]。在当前拍摄一部电影所需投资动辄上亿美元的情况下,如此资本规模很难在国际竞争市场有所作为。而国有文化企业主体发育程度的不足,使文化软实力不会在短期内有明显变化,不可能在短期内向全社会、全世界提供高质量的中国文化产品。
(八)文化产业链条规划欠缺,助推低水平竞争
针对文化软实力的不足,中央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地方政府就开始一拥而上建立“文化产业园区”,甚至以发展文化产业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单纯以产值代替产业发展,忽视文化产业应承载的文化内涵,结果陷入盲目粗放式竞争,浪费大量资源。以动漫产业为例,美国动漫产业属于仅次于计算机行业的第二大产业;日本出口美国的动漫收入要超过钢铁。为支持动漫产业发展,2006年国务院批复文化部,建立了国家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2011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政策的通知》,对动漫产业发展实施增值税、营业税优惠政策。2012年7月,文化部发布《“十二五”时期国家动漫产业发展规划》,以推动动漫产业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国内20多个地方政府将动漫产业列入“十二五”规划,上海、广州、杭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地方政府都在建设自身的动漫产业园和研发平台,意欲将自身打造成“动漫之都”。目前全国建成动漫基地有40个左右,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动漫基地园区之间往往单纯通过土地使用、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缺少其他产业链条科学配置的支持。2011年,我国动漫产业产值达621.72亿元,同比增长32.04%,生产出26万多分钟动画片,这个数字不仅是世界第一,还是号称“动漫第一,强国”日本制作动漫时长的2.5倍。然而如此高的产值背后存在着缺少优秀产品,内容雷同、制作粗糙等诸多问题,少有让人耳熟能详的动漫形象[9]。动漫产业的发展应通过增强宏观规划来理顺产业链条、科学界定上下游产业关系、努力打造精品、积极探索衍生产品开发模式等方面下大功夫,从而走出低水平循环,打下良性发展的基础。
(九)文化领域不平衡现象突出,公益性文化事业弱化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的文化产业改革,过于将精力集中在文化事业单位的改企转制上,将原本就长期得不到重视的文化领域中的优质资源更大规模划拨给文化企业,形成了一方面国有文化企业数量上万户,围绕浅薄利润低级竞争,另一方面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数量大大减少,无形中公益文化活动受到大大影响。就目前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成果看,成立的企业多为事业单位改企转制而来,资产多为体制内划拨而来,产值多为原来事业单位的日常固定收入和园区固定资产建设投资。2006年,文化产业中经营性和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数量比为78.6﹕16.6,拥有资产比为94.5﹕4.7,营业收入比为99.1﹕0.7。经过2009年的改制大潮,国有文化企业达到10365户,不知当前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还能剩下多少,还能拥有多少资源用于开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向文化企业的转变,在市场体制作用下必然围绕“眼球经济”运转,注重吸引有消费能力人员的注意,相应必然进一步削弱对落后地区、群体的文化投入,导致更加失衡的地区、城乡差异。如弱势群体缺乏消费能力甚至是消费时间,体现在文化市场上,就是整体上缺少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留守儿童和城市移民二代人员的关怀,相应这些弱势群体必然出现精神荒漠化的倾向。在此背景下就不难理解富士康公司深圳园区为何能够出现连续“十三跳”的可悲可叹现象了。从文化的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来看,经济体制改革中东南沿海城市处于先发位置,集聚了大量资源,在当前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下,势必进一步获得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发优势。据《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2)》显示,2011年,东、中、西部地区国有文化企业户数之比为2.4﹕0.8﹕1,资产总额之比为2.5﹕0.7﹕1,利润总额之比为5.4﹕1.1﹕1。2011年一项调查显示,山东农民文化生活为六成在家看电视,三成打扑克搓麻将[10]。中西部和农村等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是中国劳动力的主要供应地,落后地区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劳动力的供给质量。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不仅仅提供的是日常娱乐活动,更关键是通过开展健康向上的公益活动影响居民和观众的人生观、价值观,达到提升国人素养、健全国人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作用。由政府成立非盈利目的的文化公益事业单位,侧重于采用低成本、灵活多样的方式丰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倡导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是当前党和政府增强自身执政合法性、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渠道之一。“十二五”期间本身就面临地区、城乡之间巨大经济差异的基本情况,在此情况下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只能使得企业进一步向产业园区、集聚区集中,公益性文化事业基础更加薄弱。
(十)文化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负面效应颇为突出
第一,政策引导体系不完善。现行的统计体系《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已经实施8年,正在拟定中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尚未出台。现行考核体系方面处罚力度不足,甚至出现地方电视台屡屡绕过广电总局禁令依然我行我素的情况,凸显出背后利益驱动的强大力量。第二,政策直接支持方式不完善。政府为发展动漫产业提供了大量资金补贴,补贴标准按照电视台是否播出来衡量。在此背景下,多数动漫企业不去原创动漫而是压低成本降低质量,解决资金到电视台公关,电视台播出后即可赚取政府补贴。一部在央视播出的动画片可能获得每分钟数千元的补贴。2011年,国产动画片总量超过35万分钟,按照每分钟一万元成本计算,相当于政府投资35亿元补贴出大量次品,政策支持的负面效应由此可见[11]。第三,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不到位。原创的文化产品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人力进行开发,成本较高,需要较高的知识产权保护。然而当前知识产权保障的实际水平难以提高,不仅影视动漫书籍等文化产品屡受盗版侵犯,而且文化作品衍生品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况同样严重。上述情况表明当前已经到了系统研究、深入认识并须认真反思调整文化产业发展中政策法规方面的支持、引导、管理等方面作用的时候了。
-----------------------------------------------------------------------------------------------------
[1]当前中国留学生低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仅留美本科生增长势头趋于猛烈,自2006年起,留美的高中生人数也从极少数开始递增,2011年已达到1万人左右。中国教育部官员也表示,127万人数的留学生已经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参见《2012年中国留学生人数有望达到41万》,载《新闻晚报》2012年10月25日。
[2]某些官员为自己修建豪华墓地,,有的官员连续24小时在寺庙烧香以祈求高升,有的官员请风水大师“诅咒”竞争对手。参见《官员求神问鬼“蔚然成风”,背后暗藏腐败》,载《北京晨报》2010年12月1日。
[3]参见“电影《青春雷锋》遇冷,太原南京均遭遇零票房”,载《生活晨报》2013年3月7日。
[4]参见《车模背后的生活现实》,《南方都市报》2012年4月29日。
[5]参见郑宏炜:《电视征婚节目如何“独领风骚”》,《传媒》2011年7月;钟耕军、李微:《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问题研究——以选秀类和相亲类节目为例》,《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6]参见“全国国有文化企业超万户”,来源《经济日报》2013年1月1日。
[7]《打响文化体制改革攻坚战》,《理论与当代》2009年第10期62页。
[8]参见“全国国有文化企业超万户”,《经济日报》2013年1月1日。
[9]参见《动漫:“中国好故事”还要等多久》,《瞭望周刊》2013年2月6日。
[10]《山东农民文化生活调查:6成在家看电视,3成打扑克》,来源《大众日报》2011年12月21日。
[11]当前动漫产业的国家补贴方面负面效果,参见报道:《青岛动漫产业调查:政府“补贴”背后存不公》,《青岛日报》2013年1月18日。
(26国学网,未经授权不能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