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网络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吴子茹
7月23日。首都T3航站楼以南2公里,国航运控大楼。
距离北京暴雨已经过去了三天,看上去,首都机场一切又恢复了平静。运控大楼东西两侧的跑道上,飞机一架一架起飞和降落,留下一片嘈杂的轰鸣声。
晚上7点刚过,运控中心值班主任董屹峰从食堂出来,回身往办公室的方向走。现在,他看起来还算轻松,脚步轻快,脸上甚至有些笑意,与下午频繁打电话指挥航班调度时的紧张状态相比,像是换了一个人。
尽管董屹峰和他的工作人员已经忙碌了一天,但相比而言,这天,运控中心总体上算得上是平静的。没有各种原因导致的大面积延误发生,也没有来自空管部门突然而至的大面积流控,到此时为止,一切都忙中有序。
一
运控中心的平稳运行,意味着航空公司绝大多数部门度过了安稳有序的一天。
从长远看,一家航空公司拥有的飞机数、航班量、甚至航班路线基本上是确定的。但航班的运行牵涉太多因素,运控中心负责72小时内航班突发情况的调控。
作为组织飞机运行的中枢部门,董屹峰所在的运控大厅设在国航运控大楼8层,有个公司内部6万工作人员都耳熟能详的代号:AOC。一千多平方米的大厅,设有近120个席位,包括工程机务、气象、签派放行、航行情报、机组管理等近20个岗位,另外还设有一个应急指挥室。
各个区、各席位彼此公开,便于相互之间信息交流。每天设值班运行主任和运行执行官,管理运控中心,保证航班正常运行。
7月23日这天早上8点刚过,董屹峰就来到国航运控大楼8层的值班办公室。作为运控中心当天的值班运行主任,董屹峰到晚上7点为止已经工作了近11个小时。这11个小时里他参加和主持了大小约5次会议,接打了近30个工作电话,处理了2起飞机故障引起的临时航班调整。
这位看上去性格温和、工作起来有条不紊的运行主任,自从毕业后就来到这家航空公司。和公司设置的其他几位运行主任一样,董屹峰的职责是负责值班当天监控公司航班的一切突发情况,解决因天气、飞机故障或其他各类原因导致的临时航班调度,快速作出有效决策。出现重大问题时,向当天值班的运行执行官汇报。
“其实今天这还算是比较平稳的。”董屹峰吃完饭后回身往办公室的方向走,一只脚踏进电梯,用轻松的语气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他用“还算比较正常”形容过去11个小时的工作,尽管这天着急的时候,他曾连着接打电话,着急起来一张脸涨得通红。桌上的一杯水倒了很久也没空喝掉。
但很快,他又补充说:“我是说到现在为止。”董屹峰停了一下,语气变得有些迟疑:“接下来都还说不好。”
运控中心工作大厅对面是运行主任值班办公室。隔着一道大门,西区801,是国航的应急处置室。
应急处置室是国航布置生产工作的重镇,尤其在气象异常的雷雨季。大量的紧急会议在这里进行。
应急处置室设一张大长条会议桌,四周列席二十多个席位,包括商委、地服、气象、情报等各个部门,涵盖一架飞机从票务销售到起飞、地面服务、幕后指挥等所有环节。
早上第一场生产准备会从8:45开始。会议准时召开。在一家以航空飞行为业务的公司里,守时是头等重要的事情。
7月23日这天,运控中心气象值班人员首先在准备会上说,今天国内外航线和基地的天气大致还算平稳,北京西南部可能会生成雷雨云,但短时间看来问题应该不大。
事实上,根据最近几天的天气预测,不出意外的话,7月23日这天的工作大致上应该比较顺畅。至少20日那样的大面积降雨不会出现,也没有可预测的大片雷雨生成。
生产准备会也是交班会。前一天晚上的值班运行执行官在会上交代飞机运行情况,如果有头天取消的航班要在当天消化,要刻意提醒接班的人们。7月23日这天,值班运行执行官告诉接班的同事们说,7月20日这天大雨造成的大面积航班延误,到昨天为止消化的情况还不错。
紧接着,当天值班的气象和情报部门提出当天早上得出的观察结果、签派部门汇报这天清晨世界各地航班放行的情况。
远在德国的一个事件成为这次交班会上被讨论的话题之一。前一天傍晚,慕尼黑北部一座购物中心发生枪击案,造成10人死亡,16人受伤。这也是头天晚上的值班同事提出来的。
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影响航班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运行,对于这天飞往慕尼黑的航班,当天值班运行主任董屹峰很警觉。他需要考虑是否有因此引起的机场关闭情况,是否需要进行相应的航班调配。作为一名运行主任,他要考虑尽可能让飞机准时准点执行飞行任务。运营一家航空公司的成本极为昂贵,飞机趴在地上,不论什么原因导致的,首先就带来成本的极大损失。简言之,运控中心作出任何决策,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成本。
当然,考虑成本的前提是安全。在这里,一切决定都与飞行安全有关。影响安全的因素多得不胜枚举,一切与安全有关的细节都可能导致一架飞机的临时推迟甚至停飞。一架预计当天下午从常州飞往北京的飞机突然被宣布取消,可能与乌鲁木齐一架飞机里突然发现老鼠的踪迹有关。而一架按部就班飞往成都的飞机,很可能经历了后方无数次的调控和变数,最后在各种合力下才能有惊无险地按时起飞。
运控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工作制,最大限度整合航空公司资源,集中各分公司基地、各部门业务信息,实现生产流程高效运行,保证航空公司的运行安全。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公司各部门负责人被召集到这间应急处置室开会,商议对策,这是公司会商制度。
二
时间回到7月20日。
CA1368,深圳飞往北京。
乘客安检、登机,一切准备就绪。下午2点,乘务长刘青松通过机内广播发布了飞机即将关闭客舱舱门、等待起飞的消息。
接下来,刘青松跟乘客一起等待起飞。飞机前面的驾驶舱内,机长和副驾驶早已作好起飞准备。此时还有7架飞机排在CA1368前面等待塔台的起飞指令。
深圳机场高峰时段每小时容量48架飞机,这意味着正常情况下,起降一架飞机平均只需要一分多钟。不出意外的话,CA1368应该很快就能起飞。
客舱舱门准时关上这一刻,刘青松和乘务组的姑娘们都松了一口气。飞完这班她们就可以暂时休息了,北京的家里,刘青松两岁多的女儿正等着她回家。
飞机迟迟没动。
作为“金凤组”最年轻的主任乘务长,刘青松国际国内航线飞了13年,经验丰富,她几乎立刻就知道,“情况有些不好”。
从早上飞离首都T3航站楼时,北京就开始下起中雨。根据公司运控中心气象部门提前发布的天气预报,这雨很可能会下一整天。有飞行任务的各部门同事被要求提前作好应急准备。刘青松和她的同事们有理由担心,飞机下午回航北京时很可能会受到影响。
但根据系统发布的指令,登机工作被要求有条不紊地正常进行,这让刘青松她们觉得,这趟“还是能飞的”。
然而,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很快,刘青松就接到消息,由于北京天气原因,深圳机场对北京方向的航班实行流控,CA1368暂时不能起飞。
暂时不飞的决定还是由远在北京的运控中心作出的,依据是当天天气变化、深圳地区空管局的流量实时控制情况等因素。
流控全称流量控制,类似于地面拥堵时段实行的交通限行。如果说地面交通通过交警指挥,那么空中航路的指挥协调由空管委实现。随着中国民航业的发展,航班量近年来持续大量增多,但中国向民航开放的空域资源又是有限的。飞机不能像汽车一样一直停在空中等待,空管委于是就使用提前发布流量控制这一做法,对民航班机空中飞行进行管理。
跟每一位选择飞机出行的旅客一样,“流控”是个让民航公司所有一线工作人员头疼的词。这个词汇的突然出现,意味着航班肯定延迟起飞,最坏的情况是直接取消航班。而对于在空中飞行即将降落的航班,如果机内广播中突兀响起“前方机场管控”之类的词语,多半意味飞机不能马上降落。调头飞回去,或者另外寻找机场降落,也不是没可能的事。
导致流控突然增加的原因有很多。天气异常、因突发的军演活动等造成的空域临时管制等,都可能导致流控增加。天气因素包括始发地、目的地和航路中的天气。也就是说,即便始发地和目的地天气晴好无疑,也可能因航路上的天气异常引发流控。
如同一只蝴蝶扇动了翅膀,北京一场持续不断的大雨,很可能意味着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航班的延误。对此,CA1368同行的机务组和空乘都很清楚。一辆航班的正常运行牵涉航空公司内部各部门、机场、空管、目的地及中转机场的情况。这是个庞大而复杂的运行系统,每个环节出现一丁点小差错,都可能导致一辆航班的延迟或取消。
国航拥有 300多条航线、每天1200个航班、飞往全世界160多个站点、每天旅客运量17万人。如果将国航庞大的运营网络比喻为一个活生生的人,那么将总部运控大楼8层的运控中心称作这个人的大脑或者心脏,丝毫算不上夸张。这里的一举一动,作出的每一个临时决策,直接影响国航在世界各地每一架飞机的运行。
与航班相关的每一位地勤工作人员、机组和乘务的工作日程,以及每一位乘坐国航的旅客的出行计划,也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这里的决定相关。
反过来,世界各地的天气情况、发生任何一件意外事件,也都有可能导致北京运控中心的一片忙乱。
运控是公司共用的生产运行平台,为各部门做好服务的同时,在保障航班的正常运行方面,公司其他各个部门都要服从运控中心指挥。国航所有航班的编排调配、实时监控、是否符合条件放行,都由运控中心负责。
运控中心通过气象采集系统、国航SOC(运行控制)系统、ADSB(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系统、ACARS(飞机通信寻址与报告)系统等,在运控中心掌握国航所有飞机的运营状况。
天空中飞机的飞行状态和机场地面飞机停靠状态,都在掌控之中,运控中心通过以上系统随时与机组进行沟通。
刘青松和她服务的CA1368航班乘客一起在深圳机场等待起飞的时候,她的同事、国航地面服务部总经理刘政,参加完应急处置室的一场紧急会议后,抓紧投入指挥首都T3航站楼的地服各部门工作人员忙碌。第二天,他将之总结为“打了一场硬仗”。
三
刘政个头不高,长相白净斯文,说起话来不紧不慢。但在国航地面服务部门,他又以工作态度极度严谨而著称。
两年前调到国航北京总部前,刘政一直在国航西南基地工作,在成都机场,他管过销售、地服和客舱,对涉及一架飞机的几个重要生产部门都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清楚地知道面临一场大面积延误时,作为地服部门所面临的复杂情况。
一场大雨导致的大面积延误,对地面服务部门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流控意味着大量航班的延误甚至取消。压力首先就堆积到旅客服务部门的工作上。
根据国航后台指挥中枢运控中心(AOC)的工作流程,气象部门6小时滚动预报天气,接下来如有天气异常情况发生,尽量提前4小时作出航班取消或调整的决定,把旅客“摁”在家里。如果所有的航班确定不取消也不推迟,那么对航班放行的先后顺序排好队,清洁、加油、上客等工作按部就班进行。
这当然是最理想的状况。当所有延误、取消航班的决定作出后,旅客服务的压力就会陡然增大。
7·20这天的大雨,地面服务部门从早上开始就感受到了来自旅客的压力。时间渐渐往后推移,航班一个接一个取消,等待的人们越来越愤怒。T3值机大厅,国航值班经理柜台前,旅客们将经理围在中间,质问飞机到底什么时候能起飞。
登机口也面临一片混乱的局面。尽管在各个登机口,工作人员早早挂起了小白板,以最快的方式及时告知人们所乘坐航班的动向,旅客仍然难以抑制激动的情绪。对经验丰富的地服工作人员来说,这场面并不少见。引起一架航班延误的因素有千百种,但不论是什么原因,最直接的结果是导致旅客的围攻。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十多年,值机服务经理杨海静的记忆遇到过最坏的情况,旅客越过值班经理柜台,直接跳进去攻击值班经理。
同杨海静一样资历丰富的值班经理都清楚,遇到这种事情,标准的应对方式是满脸堆笑,一遍遍向旅客解释、安抚。她还记得,国航设在T3航站楼的值机经理柜台原本是开放的,值机经理坐在一张圆形的工作台后工作,多次遭遇旅客愤怒袭击后,为保障值机经理的人身安全,柜台的四周设置了防袭击的玻璃罩。
在杨海静看来,参加航空工作十多年以来,一年之中很少有时间能按部就班进行。永远都在忙碌之中,永远都在“灭火”,也似乎永远都在像旅客解释航班延误或者停飞的原因。
最近的一次,杨海静连续30个小时没睡觉。结束后,她发了一条朋友圈感慨,“看天吃饭。”
航空公司从上到下对天气都有异乎寻常的敏感。冬天冰雪多发,航路和地面的情况常常太理想,春天易刮大风,这些都容易带来飞机频繁延误,也为地面值机经理的工作增加难度。
夏天是一年中雷雨高发季节,航班处于一年中最不稳定的时段,关注气象预报几乎成了一种本能。这个季节即便在休息逛公园之时,一阵狂风突然刮过,也会担心“会不会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