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属于自身文化的遗产和珍宝,它们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56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繁衍生息,各民族诞生的文化瑰宝数不胜数,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文化传承现状也各不相同:有的因为缺少传承人,而消失在漫漫长河中,有的“人丁兴旺”,珍贵的非遗工艺得以留存下来,并在当地发扬光大。
由中国侨联指导,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自治区侨联共同主办的“追梦中华·大美新疆”2024海外华文媒体新疆采访行走进新疆喀什,感受古老的喀什文化,来自法国、加拿大、埃及、科特迪瓦、委内瑞拉、罗马尼亚、阿联酋、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30家华文媒体以及央视总台、人民政协报等4家中央涉侨媒体参加了采风活动。
在喀什地区,其特有的小刀、土陶、乐器制作技艺得以保护传承、销售变现,他们在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的同时,也为当地带来就业机会,带动经济水平的提升。
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吾库萨克镇托万克吾库萨克村,被称为“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乐器制作技艺在这个村里世代流传,迄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记者观摩乐器制作
走进乐器村工匠作坊,迈进门槛眼前金碧辉煌,独特的民族特色元素扑面而来,一组优雅圆润艺术感十足的,艺术走廊。弹拨尔、都塔尔、热瓦甫、萨塔尔、艾捷克、手鼓……各种乐器挂满墙壁,民族乐器配上独特的灯光、民族风格的装饰,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座美轮美奂的宫殿当中。村民手工制作的乐器,音质纯净、形制别致,极富使用和收藏价值,倍受疆内外游客青睐。
英吉沙小刀是新疆维吾尔族的手工艺品,以原产地英吉沙县而命名,具有浓厚的维吾尔族风情,非常讲究制作工艺。
一般长十几二十来公分。最大的达半米以上,最小的仅两寸左右。它们造型各异。如月牙、如鱼腹、如凤尾、如雄鹰、如红嘴山鸦、如百灵鸟头,无论何种式样,做工都非常精细,外观赏心悦目。新颖、别致是英吉沙小刀的特色,表现在刀柄上尤为突出,有木质的、角质的、铜质的、银质的、非常讲究。
小刀有“用家”、“爱家”之说。所谓“用家”,泛指各族农牧民将小刀作为生活、生产用具,切瓜、割肉、削木、宰剥无一不用。“爱家”是把英吉沙小刀作为装饰欣赏品和旅游纪念品。
媒体人在大师指导下体验制陶
英吉沙土陶虽然历经千年,却依然保持最古老的制陶技法。现今的土陶制作手艺人,给土陶上颜色的颜料,都源自戈壁滩或是高山上采集的彩色石块。石块经碾磨后再添加铁锈和植物油,手绘上釉,最终演进蜕变为光彩夺目的亮色。
走进陈列馆,记者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目睹了这门古老技艺的辉煌历史。一件件精美的土陶作品,它们造型各异,有的古朴典雅,有的灵动活泼。每一件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凝聚着艺人的心血与智慧、承载着艺人的记忆和情感、见证了艺人对土陶技艺的传承和守护。
“一开始村子里只有我们一家在做土陶生意,后来慢慢‘抱团’发展,大家的收入都有了提高。”土陶制作师阿卜杜热合曼·麦麦提敏说。热依拉告诉记者,村里的土陶制作目前主要集中在村集体创办的土陶合作社和阿卜杜热合曼家的个人合作社,仅两个合作社每年平均销售5000件土陶制品,户均20万元。